zhangwei 发表于 2024-10-19 19:41:02

佛教的根本精神与教化方式

  1.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。  因此,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: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,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,决定着自己的命运,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超越的神。  2.佛不是独一无二的,人人皆可成佛。  这一点就是佛教与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,其它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的神是“独一无二”的、是“真神”,而极力否定、排斥、攻击他教的神为“假神”。  3.佛陀是真正的平等者。  同时佛教又主张“无缘大慈”与“同体大悲”,把平等的意义推往更上一层的境地。  “无缘大慈”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”也就是《礼运·大同篇》所说的“不独亲其亲,子其子”的意思。  古人说:“天有好生之德。”又说:“万物与我并生。”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,与佛教的精神是相通的。佛教的平等慈悲,不仅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类,而是普及于一切生灵,因此提倡戒杀、放生,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类享受口腹的论调。正如孟子所说:“见其生不忍见其死,闻其声不忍食其肉。”佛教指出,由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将来都有机会成佛。纵使人与其它动物之间,在形体上、智能上有所差别,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,在佛性上都是平等的。所以,佛教进一步强调惜生、护生。这就是“同体大悲”的人间体现。
二、佛法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。  又如:对于热衷名利的人,佛就告诉他“名利皆空”的道理;而对于消极悲观,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的人,佛就告诉他“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”,生命是宝贵的,人可以通过努力以获得幸福和快乐”,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。  佛法传世已二千五百多年,能适应不同的时代,不同的众生,就是它能够因材施教,因地制宜所致。而这种教育方法,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。三、佛法是入世的。  正如《六祖坛经》所说: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求菩提,恰如觅兔角。”说明了佛法重在人间,修行要在人间,觉悟也要在人间。一个有心向道的人,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,逃避这世界而“独善其身”地修成佛道。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,除了要具备聪明智能之外,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。必须要“悲”和“智”交互运用,相辅相成,做到彻底、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。所以说,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,从发心修行之初一直到成佛。  其后,经过了将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,由太虚大师首倡的“人生佛教”,已逐渐演化为“人间佛教”;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老居士,提出把“人间佛教”思想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方针──将“人间佛教”思想的基本内容,概括为五戒十善、四摄六度,并且发展成为关怀社会、净化社会的理念。四、佛教是积极乐观的。  佛教正面指出:人生的本质是苦的,因为人有生、老、病、死等“四苦”,再加上怨憎会、求不得、爱别离、五阴炽盛而成为“八苦”,更有无量诸苦。又说:“人生无常,一切皆空”。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,都是因缘和合的假有,都是瞬息变幻的、短暂的、不牢固的,所谓名、利、权、位都是虚幻的,因此劝人不要贪恋,不要“执著”,而且要看开、放下。  所以,佛陀提出的“少欲知足”,其实就是一种“中庸之道”。在《四十二章经》第三十四章有这么一段记载:  “不能。”  “弦会断了。”  “就可以拉出各种美妙的乐音了!”  佛教的教义帮助我们了解人生无常、生命短暂的道理,目的是教人不可浑浑噩噩,不要等闲白了少年头,这样人们才会爱惜光阴,努力去做一番有益世道人心、自利利他的工作。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生命、有价值的生命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佛教的根本精神与教化方式